轴承就像芯片一样,存在于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每一个角落。与中国工业的很多领域一样,在轴承行业,我们已经攻克了低端和中端,正在向高端迈进。
中国的轴承行业和很多工业部门一样,产能庞大、技术水平中等,少数核心领域突破了西方封锁,大量的高端产品却还是要依靠进口。
中国轴承,很强大又很不强大
中国是无可置疑的超级轴承大国。早在2014年,中国轴承产量已经达到196亿套,居于世界第三位。我们的轴承产量可以支撑指尖陀螺这种减压玩具,产量之大占到了全世界的五分之一。中国生产的最小轴承直径0.6毫米,最大的直径11米,上天入地、无所不在。
难道这样的中国还不能叫做轴承强国吗?
是的,不能。
我们的轴承和其他机械产品一样,在尖端产品、可靠性、寿命等方面,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相当大的差距。以高速轴承来说,国内主机厂生产的动车组所用的轴箱,轴承品牌都来自欧洲、日本,中国自己生产的真空脱气轴承钢,无论质量稳定性还是疲劳寿命,都与国外高品质真空脱气钢存在一定差距。
哪怕是最常见的深沟球轴承——也就是两个钢圈中间套一圈钢珠的轴承,国外先进产品的实际寿命一般为计算寿命的8 倍以上,最高可达30 倍以上,可靠性为98%以上。
而国产轴承的寿命一般为计算寿命的3~5倍,可靠性为96%左右。差距还是很显著的。这对于普通的运动机械来说,问题不算太大。但是在高端领域就很难接受了,因此国内航空轴承、高铁轴承、机器人轴承等基本以进口轴承为主。无论运20、C919,离开了进口轴承都是很难飞起来的。
高端产品决定了企业价值,高端轴承上的缺乏,也让中国轴承企业无缘世界名牌。在世界前10大轴承厂商中,有一家瑞典企业、五家日本企业、两家德国企业、两家美国企业。却没有一家中国企业。
仅仅讨论轴承的话,可以发现,国际十大轴承厂商都属于西方。然而,我们是中国人,既然不打算屈从于美国人主导的国际秩序,就必须面对被人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风险。芯片如此,高端轴承当然也如此。
政府对于高端轴承的国产化一直非常重视,国家工信部早在2011年,就在《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产业“十二五”发展规划》中,把轴承列为“机械基础件、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”之首,规划界定: “机械基础件是组成机器不可分拆的单元,包括轴承
需要指出的是,中国在轴承领域的差距比芯片小得多,产业基础也好得多。在可预见的将来,完全有能力在绝大多数领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。根据规划,到2020年,风电机组轴承自主化率要达到90%,到2025年,高速精密数控机床和高速动车组自主化率要达到90%,到2030年,大飞机轴承的自主化率要达到90%。
